戒律類

25、何謂不與取?――兼談「梁武帝症候群」

阿闍梨答

返回上一頁

【內容】

弟子問:

弟子今天下午跟隨父親去了拜訪了下市裡的一位師父,捐款幫助那位師父做一場佛教慈善活動,離開前父親有和師父請示說離開時想帶走一套茶具送人,師父應許。問題是父親在拿時似乎改變了主意,讓我抱起一箱,由另一位送我們出門的人抱起另一箱,並讓這個人再上樓時告訴師父說拿了兩箱。回家後父親又有和這位師父發信息告知師父說共拿了兩箱茶具,師父答好。父親和這位師父熟識,平時亦多會捐助師父建寺、弘法。藉由父親而認識這位師父也是弟子能接觸並接受佛法的一大助緣。

        弟子愚鈍,當時並沒有反應過來不妥之處,只是聽從了指示。弟子不知道是否此舉已經犯下重罪,惟願阿闍黎慈悲開示戒律的毀犯及懺悔法。

 

阿闍梨答:

你們那種情況,依戒律而言,已經觸及了「不與取」罪,事後告知已經太晚 【「不與取者」,人家沒有給你,自己去拿,而且已「取離本處」 (移動它原來所在的地方,不論遠近)。】

假設那一箱茶具,價值達約人民幣70元 (台幣350元) ( 戒經云: 「盜銀五錢,得不與取罪。」五錢銀子約等於新台幣350元(NT70元1錢),約等於人民幣70元。) ,你所作的便是破戒之行,若值人民幣70元以下即是犯戒。懺悔之法,「破」與「犯」不同,此時無法定言。

附及① : 為佛弟子應知: 你雖然與某道場比較熟,或與道場的師父熟,或你對道場捐獻、或各方面幫助皆較多,但絕不要因此而於身心、或行為就放逸,對師父的態度隨便,過份親暱或沒有節制,或自以為是VIP,應享受一些特權,或自認為師父及同修們應對我「另眼看待」,對同修們傲慢、頤指氣使、盛氣凌人等等,這些都有失佛弟子應守的規範,且有「輕法」,乃至慢僧慢眾之虞――以見自有功德故: 我總稱之為「梁武帝症候群」: 這個「症候群」可令任何修行人所修福慧一概「歸零」,而且還要變成「負數」! ――是佛法修行人的「剋星」,致命的「慮過性病毒」,以其無孔不入,又無藥可醫故。

附及② : 這「梁武帝症候群」,在今末法時期,是非常流行的傳染病――自須注意,不要被傳染,否則一切所修盡皆泡湯,法身慧命迅即死亡! ――戒之!

附及③ : 所謂「梁武帝症候群」的毒性之所以這麼厲害的原因在於:

一、發心不正――欲藉佛法的修行來求世間法 (此與一切外道人同),不但不能自成就出世間功德,而且破壞、污損佛法

二、自以為有「有功」、「有德」,心生極大傲慢,乃至輕法慢僧 (如梁武帝對達摩祖師之態度。又,自非出家僧,且非密教阿闍梨,而依藏經自編) 「梁皇懺」「水陸懺儀」,令眾僧依其所製〝法本〞修行――此是「輕法」又「慢僧」。 )

三、梁武帝三次自己「短期出家」(〝捨身同泰寺〞) ――但他短期出家,並不是為了修行 (或潛修),而是大辣辣地為各地群集的眾僧〝講經〞――開講各種大經! (――此是「慢僧」又「輕法」。是故其所造,罪障無量。乃至亡國、身死,死無葬身之地。實是佛弟子最悽慘的下場,可悲可愍。為佛真弟子,希共鑑、共戒之! )

四、眾生稍有所修,便執「有功德」,應受佛祖的特別青昧,僧眾的特別優渥禮遇,其他一切佛弟子的尊崇――這些過錯之大者為: ① 違犯「金剛經」中佛智所證「無有少法可得」的第一義諦 (此是一切「解脫」與「菩提」的究竟所依。)     

五、又,那些茶具,應屬於「僧物」、或「三寶物」、或「常住物」。若盜「僧物」、「三寶物」、「常住物」,其結罪不是依一般五戒的盜戒而論了!

附及④ : 以上這些論說,都只是一箱小小茶具的毀犯戒律之事引起――的,但請注意: 別看這一小箱茶具,其中有智者就便可看到「梁武帝的身影」,其精魄燦然奪目而出!

 

P.S. 犯「不與取」事小; 犯「梁武帝症候群」事大。――以「症候群」是罪因、罪根故!